【数据解读】湖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湖北省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07-27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持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整体实力不断夯实、行业地位日趋显现。同时也应看到,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着高端供给不足、盈利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等弱项。如何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是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一)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聚集,迅速壮大

生产性服务业单位数持续增加。2020年,全省规上(限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有7804家,比2018年增加529家,年均新增260余家。分行业看,批发业和研发设计单位数增加最多,分别增长7.3%和10.4%。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迅速壮大。2020年,全省规上(限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虽同比下降13.2%,但仍完成营业收入22984.04 亿元,达到2019年的86.8%。2021年1-5月,全省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92.37亿元,增长55.7%,增幅比全省规上服务业快4.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1.5%,比规上服务业快3.4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数能力突出。2021年1-5月,全省规上生产性服务业期末从业人数达到56.86万,增长2.6%,占全省规上服务业期末从业人数的49.8%。

(二)研发设计服务实力雄厚,增长强劲

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研发设计服务企业890家,比2018年多84家;实现研发设计服务营业收入1160.85亿元,占规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25.4%,比2018年提高3.31个百分点。2021年1-5月,龙头企业铁四院、中冶南方、长江勘测设计公司实现营收分别超70亿元、30亿元和20亿元,增速分别达25.0%、45.3%和132.6%;全省规上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60.41亿元,在中部排第1位,比排第2位的河南多191.01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9%,增速仅次于山西排第2。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硬核实力明显,有效拉动全省研发设计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

(三)信息软件技术服务迅速崛起,再上新台阶。

2020年,全省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98.99亿元,占规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17.5%,比2018年提高1.7个百分点。龙头企业行业引领实力持续增强。2021年1-5月,海思光电子、软通动力作为华为重要合作伙伴营业收入分别超过40亿元和35亿元,斗鱼及关联企业瓯越合计超过30亿元,互联网医疗代表企业小药药超10亿元。全省规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346.1亿元,在中部排第1位,比排第2位的安徽多107.3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9%,增速排第3。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着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

(四)商务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竞争力强。

2020年,全省规上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707家,比2018年多36家,营业收入比2018年增长30.8%,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高2.89个百分点。2020年1-5月,互联网广告龙头企业“湖北今日头条”实现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占商务服务业比重达40.8%;最具品牌影响力人力资源公司纳杰、赢在起点实现营业收入也都超9亿元。全省商务服务实现营业收入528.75亿元,在中部排第1位,比排第2位的河南多171.55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7%,增速排第1。商务服务业作为全省服务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现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商务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四个问题

(一)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融合程度不高。

从近3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全省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只占规上工业的35%左右,2020年占比为35.7%,比2018年还低0.9个百分点。我省研发设计服务前10单位,大部分集中在工程施工设计领域,与先进制造业发展融合程度不高。从与发达省份比,2021年1-5月,全省规上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仅占广东(1226.7亿元)、江苏(1040.1亿元)的37.5%和44.3%;虽然营业收入增速达37.9%,但比江苏还是低1.1个百分点,江苏省实力强,发展比湖北快。从企业规模看,2020年全省过百亿元的规上服务、限上贸易生产性服务业分别为5家和13家,这与阿里、腾讯等航母企业千亿级发展能级相差甚远。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全国领先、全球引领的服务企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

(二)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盈利能力较弱。

2020年,全省规上(限上)生产型服务业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88.1%,比2018年提高5.5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为6.5%,比2018年低3.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最差的三个行业是生产性支持服务、人力资源与培训和节能环保服务业。2021年1-5月,全省规上生产性服务业成本利润率为9.1%,虽比2020年提高2.6个百分点,但商务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业三大行业成本利润率分别低于平均盈利水平1.8个、7.8个和8.2个百分点。我省新生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小,经营状况不稳定,往往因前期投入大,产业链条长,收益进程缓慢,成本利润率逐年下降。

(三)关键领域投资较为薄弱,投资结构不优。

随着近年制造业服务化逐步推进,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比重逐年提升,但依据行业数据,服务业投资主要还是倚重传统要素的投入,创新投入水平依然不高。近3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投资只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15%左右,与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20年,全省规上研究技术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分别仅占全省投资额的0.7%和0.6%,低于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业投资占比10.2个和10.3个百分点,与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省投资62.9%的高占比不相匹配。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业投资偏重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直接用于扩大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和需求的投资比例较小,投资导向亟待引导。

(四)细分领域专业人才缺乏,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我省企业普遍存在高端人才引进难,培育人才流失快,发达地区人才回流缓,普通人才招聘难的局面,企业在涉及研发、管理等细分领域的人才招聘时往往难以如愿。如常相伴(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反映,2021年底公司员工规模将近千人,但面临招不到人,更招不到高技术人才的尴尬局面,势必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整体实力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武汉微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反映企业难以招到高端人才,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已经出台一些吸引行业高端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相关政策,但主要体现在对高端人才的奖励,缺少如住房保障、医疗教育资源、个人所得税减免等吸引行业人才来汉发展的优惠政策。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提档升级”主攻方向,建立产业示范区。

要加快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培育力度。首先在武汉、宜昌、襄阳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培育百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显著创新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其次主攻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高端供给能力的提升,支持企业将其核心业务集中到资源和能力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提高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匹配程度,在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聚焦“四大五小”重点领域,强化投资引领力。

要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加快投资以“芯屏端网”、“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要突出抓好规模实力优、带动作用强的研究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四个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立足地方产业基础和实际,培育壮大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等五个服务业细分领域和行业,争先发展一批在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开拓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业态。

(三)把握“跨界融合”创新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

要发挥湖北现有产业优势,立足先进制造业扩大需求。加快制造业数字赋能步伐,积极实施“互联网+工业”,引导建设一批综合性、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条上制造与服务企业优势互补,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要引导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将企业内部的服务业剥离出来,实行“主辅分离”,将检验检测、设计咨询、科技研发、物流运输、信息服务等一些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出去,在价值链分工上向研发和营销等“微笑曲线”前后两端延伸,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要更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努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四)补齐“高端人才”紧缺短板,提升行业竞争力。

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广开渠道,延揽各方面人才。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和引进国内外高端优秀人才;二要利用武汉科教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高素质科研人员深入技术创新服务第一线,着力培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三要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新兴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四要补齐人才公共服务短板,切实提高研发人员报酬,加大对高端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供给,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多层次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