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26

  鄂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19日在鄂城区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鄂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夏  鑫


  

12月19日,夏鑫区长代表区政府在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大庆之年,也是鄂城奋进“十四五”、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一年来,面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陡增的严峻考验,面对“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挑战,面对“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艰巨任务,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迎难而上、勇猛精进,克难攻坚、勇毅前行,解决了一些难事、办成了一些实事、推动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要事,努力高质量完成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精彩开局。
  ——项目建设获得标志性成果。三工光电、网驿光电、菲瑞生物等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项目纷纷落户,完美世界、大参林、双杰电气等上市公司齐聚鄂城,中新开维、嘉禾水产、中央厨房等农业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鄂城小黄姜品牌走向全国、出口日韩。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482.6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1个、50亿级项目3个、30亿级项目3个、10亿级项目3个,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翻一番。下好先手棋,争取国家专项债券项目13个,到位资金25.2亿元,撬动投资140.9亿元,科创物流大数据等13个项目申报获批年度中省资金7465.5万元,整体争资额度位列全省县市区前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3亿元,同比增长54.0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全年预计完成130亿元。获评年度“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区”。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性进展。花湖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通过省直职能部门审批和专家评审,扩区调区增园取得实质性成果。滨江科技新区7个总投资达115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光电子产业园6个总投资达4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项目成功入驻。武汉工程大学青天湖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行,武汉大学特色种业研究院挂牌成立。高新技术企业达55家,同比增长41%;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7家,同比增长89.5%;完成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总金额8.7亿元,预计全年完成11亿元,同比增长120%。创新型区建设在全省作经验交流。
  ——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性成效。先后引进中建三局总承包、中化学曙光、中铁十八局、中电建、葛洲坝集团、中交二航局和百村集团、大地风景、钦成文旅、九牛文旅等一批优质“城市合伙人”、“乡村合伙人”参与城乡建设和合作运营,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在我区注册成立新公司。区政府南侧地块、恒大二期、八一小五楼、四眼井老新华书店等沉积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逐步化解。32个问题小区18974户完成不动产首次登记或具备登记条件。平稳高效保障机场高速一期工程通车,顺利完成花湖机场片区降高任务。城乡风貌提升工程效果显著,316国道杜山、长港沿线乡村建设焕然一新。汀祖全域国土整治项目扎实推进,建成投用一批乡村建设项目。79个行政村761个自然湾初步实现“扫干净、码整齐”目标。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杜山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汀祖镇岳石洪村获评湖北省旅游名村。我区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省首批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民生事业得到长足性发展。以主场主战之责打赢“4·10”、“8·29”、 “9·19”、“11·22”等四场突发局部疫情,坚决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年初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群众的获得感更加殷实。新增城镇就业98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控制线4%,花园社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物价保持平稳,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财政民生支出逐年增长,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建设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全区集中供养率达60%,获评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优秀单位。
  ——发展环境迎来全面性改善。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不动产票税分离等8项全省先行试点改革事项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被省、市通报表扬。1至11月新增市场主体14826户,同比增长71.5%,预计全年可达9万户,市场主体增速全省第一。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做法在鄂南区域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百日保安”行动期间,全区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党的二十大维稳安保工作得到省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表扬。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1.76亿元,对全市贡献率达45.2%,全年预计突破570亿元,增长5.5%以上,全年财政收入预计达到18亿元,同比增长4.3%,税收占比93.9%,奋力以鄂城之“稳”拱卫鄂州之“进”。
  这一年,我们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经济综合实力达到新水平。紧盯意向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早建设、在建项目早投产,连续开展两轮“三百行动”,以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制定兑现招商引资“黄金16条”,发布十大产业园区、农业、服务业等三轮招商场景,启动区级招商展示中心建设,举办3场“双招双引”集中签约活动。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抢工期、抓进度,汇科信激光、翊鸣电子、滴水科技等57个总投资513.49亿元的项目开工建设,樊山电气、欧冶链金等32个总投资247.97亿元的项目入库纳统,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64.5%。落实中央、省、市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百日竞赛”,落实“三级包保责任制”,解决企业诉求64个,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全区2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产值保持正增长,增长面高达74.07%,154家规上企业27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00%。加快支持服务业复苏,国有经营资产出租租金减免50.35万元,惠及全区20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等三大行业保持正增长态势,完成限上社零额29.36亿元,同比增长20.1%,全年预计可完成32.22亿元,预计增长20.53%。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前三季度完成出口总额1.82亿元,同比增长20.4%。预计实际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同比增幅70.58%。
  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推改革、育主体、促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预计实现工业进规、商贸进限90家。项目申报智能填单系统投入使用,企业开办由“210”标准提升至“2050”标准。当年减税降费2.4亿元,通过“免申即享”拨付39家企业1260.4万元科技创新资金,给予支持实体经济奖补资金7132万元。组织政银企对接,为16家企业签订贷款及授信协议12.6亿元。启动组建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制定兑现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黄金22条”,自强电工、金牛管业、诚德塑业等23家企业完成技改投资15.3亿元。滴水科技、开明高新入围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上大模具、中工南方科技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区总量达到15家,兴方模具、亿美特装备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双胞胎饲料等12家企业成功申报为省级创新型企业。
  这一年,我们铆足干劲抓建设、兴产业、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气象。老旧小区改造、老城金十字片区提档升级扎实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全面启动,新建口袋公园8个,老城复兴、商街新生迈出坚实步伐。投资8亿元的“吴都·乔街”三国文旅项目签约落地。投资7.343亿元的花湖经济开发区城市更新项目扎实推进,汀祖、长港、碧石渡“擦亮小城镇”多点开花。完成9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旭光大桥预计2023年春节前建成通车。新港路重载车道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昌林路、泽杜路启动建设,新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30公里,公交11路线延伸碧石渡顺利通车。投资1.7亿元实施城乡风貌提升工程,公开发布9期“红黑榜”,中心城镇和农村人居环境“百日整治”成效明显。创府物流电商直播产业园建成运行,电子商务进农村三级平台高标准搭建。成功举办农垦文化节暨武昌鱼文化旅游节、泽林旱龙舟文化旅游节、汀祖四峰山登山节等节庆活动,评选“老鄂城十道菜”“十大农家乐”,关注度超1000万人次。启动金融升级工程,区级金融服务中心组建运行,樊口街道樊昊集团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凤凰街道组团式集体发展公司、长港农垦投资有限公司相继成立,用金融理念经营城市、经营乡村、经营资产。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乡村振兴项目拉练,“党建引领54321”基层治理经验入围2022年荆楚杯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西山街道梁新屋村委会入选全省百佳村委会,凤凰街道江城社区入选全省共同缔造样板点,我区入选全省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14个试点单位之一。
  这一年,我们用心用情优服务、惠民生、增福祉,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新改善。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基本健全。坚持制度化为民办实事,先后公开发布9期督查通报。完成3117户电改、14个小区二次供水工程。新建明堂、东塔等6个零工驿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15个社区老年大学、77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31个残疾人服务驿站和区级残疾人服务中心,“阳光家园”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走在全省前列。顺利完成主城区中小学划片招生和6所主城区及周边小规模学校资源整合工作,投入1.1亿元改善62所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完成23所学校3753盏护眼灯升级改造,花湖实验学校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705个,圆满完成控制义务教育大班额、学前教育“两率”省级考核目标。区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竣工,樊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体建成,完成滨湖、吴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长港、汀祖急救站建成运营,泽林、长港、汀祖3家心脑血管防治站建成并达到省级认证标准,新增育儿托位2040个,区级红十字会顺利组建。区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正式对外开放。
  这一年,我们凝神聚力防风险、护稳定、保平安,统筹发展安全展现新作为。坚持粮食安全、流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同部署、同推动。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政府债务被省政府认定为“绿色”等级。全面推行“田长制”,完成耕地非农化整治2315亩,整治污染耕地1047亩,消灭撂荒地4779亩,全年粮食总产预计完成7.06万吨,耕地保护督察整改工作被省自然资源厅通报表扬。高农科技与中国香港乡村产业集团合作共建太空农业科研项目。高位推进河湖库长制、林长制,完成19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汀祖、花湖6000亩退垸还湖顺利完成,争取到中央资金5719万元启动三山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秸秆禁烧蓝天卫士智能监控平台、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水库预警监测系统建成发挥效用。实施防风险“百日保安”行动,全市首个模块化雷山小型消防救援站建成投用,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挂牌运行,吴都社区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情指勤舆”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经验被省公安厅推介,全面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党的二十大营造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
  这一年,我们从严从实提能力、改作风、强担当,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022个,以点点滴滴践行为民初心。高位启动“八五”普法,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全年办结市、区人大代表建议96件,政协委员提案124件,回应办理12345热线2万多件,满意率达98%以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涉民决策网上网下同步征集群众意见,政府常务会重大决策及时向社会公开。深入开展“三问三治三提升”、“破冰突围、提能善政”作风建设行动,举办空港鄂城发展论坛4期,修订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周一早例会工作调度机制,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审减资金1490万元。持续推进效能革命,发布鄂城效能督查通报23期,树立忠诚老实、担当实干、高效务实、清廉为民的政府形象,西山街道公务员集体荣获省级“一等功”,区人社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家单位获评国家级“节约型机关”。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双拥优抚等工作全面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审计、统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保密、档案等各项事业也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望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艰难曲折,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极端干旱天气持续长久,我们在战胜一次次风险挑战中负重前行,在攻克一道道发展难题中创造新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这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心厚爱的结果,是区委坚强领导,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支持的结果,是临空经济区和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是69万鄂城人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斗的结果。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办公室里的深夜灯光,乡村振兴路上的奔忙脚步,生产线上的忙碌身影,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导,手术台上的争分夺秒,希望田野里的辛勤劳作,灯火阑珊处的默默坚守,防疫战场上的无私奉献……鄂城大地上发生的每一点变化、经受的每一次考验、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倾注着全体鄂城人民的心血,凝聚着所有关心、支持鄂城发展的各界人士的付出。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长期以来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鄂城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鄂城发展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困难还不少。疫情冲击较为明显,受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和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双重影响,作为鄂州主城区所在地,防控任务异常繁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社会投资信心不足,特别是商贸服务业经营受困,中小微和个体工商户生存较为困难。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区级“吃饭型”财政,与工作体量和承担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不相匹配,加之今年四次突发局部疫情,区级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要素保障不够充分,土地指标极其紧张缺乏,累计投入3.7亿元购买增减挂钩指标用于重点项目建设,项目落地成本较高,影响招商项目开工效率。同时,随着滨江科技新区进入实质性建设,缺乏专业型、技能型、运营型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城乡治理效能有待提升,主城区尚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急需化解,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生态治理基础不牢,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基层治理联动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欠佳。干部作风仍需改进,不少干部发展的紧迫感和拼抢意识不强,等推拖慢、慵懒散假的顽疾仍然存在,工作标准不高、自我感觉良好,官僚习气较严重,业务能力不足,有的地方、部门和干部对企业正当诉求麻木不仁、不知所措,“躺平”“内卷”现象让人担忧。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主要工作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无比自信。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湖北,党的坚强领导、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我们拥有勇往直前的豪迈志气;众志成城、一往无前防疫情、斗旱情、创典范、保平安,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仗接着一仗打,我们拥有百战不怠的坚韧骨气;鄂州花湖机场通达世界、武鄂同城快速发展、武汉新城呼之欲出,独有的综合优势、独特的比较优势使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我们拥有勇争一流的厚实底气。
  新征程上,任何复杂环境都不能阻挡鄂城前进的车轮,任何风险考验都不能阻碍鄂城发展的步伐,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止鄂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必须始终铭记伟大领袖的深切关怀,把一切智慧和力量都投入到感恩奋进、勇当先锋的实际行动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沸腾”状态干事创业,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区、制造强区、现代农业强区、交通强区、人才强区、文化强区和数字新区,致力成为全域空港经济的引领者、总部经济聚集地、供应链区域中心,在应对各种变化变局中走好现代化之路,奋力冲刺县域经济全省十强、全国百强!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鄂州鄂城10周年,也是建市40周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乘势而上、排难而进,把改革开放创新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在增信心、强动能、补短板、扬优势、防风险、惠民生、推改革、促发展上下足功夫,以鄂城的“稳”和“进”为全局作贡献,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鄂城的生动实践。
  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抢抓鄂州花湖机场红利加速释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和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扩的重大机遇,打空港牌、做山水文章、走科创路,聚力优化“东接、南拓、西进、北控、中优”的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以“七大行动”为主抓手,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枢纽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城市经济、庭院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筑牢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奋力建设经济强、生态美、百姓富、文明兴的现代化美好鄂城,努力在全市加快建成“两区一枢纽”中走前列当标杆作表率,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鄂城贡献。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锚定“十四五”期间县域经济冲十进百的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现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超出全市平均水平、稳居前列,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6%以上、规上工业产值增幅13%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幅20%以上、限上社零额同比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15%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增幅12%以上,市场主体实现增长60%以上,完成城镇就业市定目标任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力争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且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之内,空气优良天数占比完成市定目标,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争创国家农业产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双拥模范城、全省创新型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完成这些工作任务虽有难度,但是我们充满信心、满怀决心。
  2023年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三个优化”为着力点,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锚定科技强区的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平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制度创新上勇于突破,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优化创新布局。加快对接武汉东湖高新,承接武汉新兴产业布局转移,全面完成花湖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增园,完善滨江科技新区体制机制,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聚力打造鄂州“小光谷”和中部能谷,争创省级高新区。以债券资金撬动民间投资,实施吴楚大道(鄂城段)提档升级工程,新建叶杜路、青天湖北路等市政道路,全面完善樊口片区交通路网。加快推动青天湖科创产业园等五大园区建设,搭建新区四梁八柱。推动双杰电气、智慧交通产业园落地建设,牵引带动泽林南互通产业园起步发展。完善花湖临空产业园、汀祖产业园、碧石渡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樊口-泽林-碧石渡-汀祖-花湖科技创新轴,构建创新聚集发展高地。推动悦科大数据产业园投产运营,打造数字经济发展聚集地。
  优化主体培育。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库,支持鄂钢、顾地、金牛等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兴欣科技、迪洁膜、翊鸣电子等企业股改上市,推进“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培育一批“小巨人”、“隐形冠军”、“瞪羚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3年末,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亿元。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加快推进青天湖产业技术研究院、东港特色种业研究院、武昌鱼原种基地、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栽培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全年转化15项以上。
  优化制度供给。制定出台支持企业数字化变革、发展数字经济,支持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支持企业融入空港经济、转型发展的黄金政策,强化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全面加强财源建设,用好“五钱”方法,组建20亿元“双碳”产业发展基金,确保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保持逐年增长,以政府投资促创新提速。实施“121”“333”“资智回鄂城”等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周末工程师”“候鸟型专家”。加强与鄂州职业大学交流合作,组建人才联盟,大力培育“金蓝领”技能型工匠人才。落实人才新政,完善人才流动、评价、激励机制,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
  (二)以“三百行动”为突破点,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产业强,则县域强。树牢“产业第一、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持续加大抓项目的强度、抓招商的热度、抓环境的力度,推动“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实施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完善项目“签约-开工-纳统”闭环管理机制,紧盯78个重点建设项目,实施“项目秘书责任制”,推动双杰电气产业园、网驿光电产业园、长江压力容器二期等15个新签约项目实质性动工,加快斯优光电、博发光电、特普生等15个重点项目和滨江科技新区武汉港、现代物流产业园等11个债券项目入库纳统,推进汇能制造产业园、鄂鱼美尚、昊峰物流仓储等27个入库项目投产达效。抢抓国家政策利好机遇,适时推动谋划的2023年58个总投资471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持续实施招商引资“百日会战”。紧扣市级“157”和区级“133”产业集群,以大湾区、长三角为主攻方向,以滨江科技新区为主载体,做实“双招双引”,优化“招商场景”,开展靶向招商、资本招商、委托招商、链长制招商,着力引进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头部企业,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60个,其中百亿级项目至少2个。依托晶科能源、三工光电、悦科大数据、中新开维等链长制企业,重点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打造光电子信息、大数据、汽车零部件制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立土地、厂房、交通、资源承载等招商信息一张网,精准对接项目需求,确保项目招进来、快落地。
  持续实施营商环境“百日竞赛”。锚定“全省第一方阵”目标,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再谋划申报一批改革试点,优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极简审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营商环境高地。启动城西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实现项目审批“窗口前移、上门服务、一线审批”。探索“跨域通办”机制,优化镇街、村居综合窗口政务服务质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落实“三个一批”,加大批而未供、闲置用地处置,推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全覆盖,向上争取、内部生成、市场购买1000亩以上土地指标,让“项目等地”变“地等项目”。积极搭建平台,做实政银企对接,让金融活水更好流入实体经济,为项目企业提供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服务。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常态化举办企业家发展论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企业家和产业联盟,在情感上做到真心、在交往上做到公心、在制度上做到安心,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和“四上企业”主体培育计划,实现个转企1000户以上。开展出口企业扶持计划,新培育重点出口企业10家以上,力争新增出口额10亿元以上。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以“三项革命”为切入点,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一年楼道革命”、“两年管线革命”、“三年屋顶革命”发力,优化空间布局,美化城市形象,补齐功能短板,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主城区。
  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按照“老违建负增长、新违建零增长”要求,保持高压态势,开展查违控违“铁拳行动”。加快推进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棚户区改造项目、重点项目落户等征拆工作,腾挪发展空间。持续推进主城区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系统解决“问题楼宇”。完成4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00部以上,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融资试点,让老城焕新颜。高标准建设三国文化公园,打赢省第四届园博会征地拆迁攻坚战,带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加快葛山风景区提档升级,协同推进洋澜湖畔休闲娱乐设施更新升级,积极打造“城市客厅、城市阳台、城市书房”,实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出门进园。协同推动文苑路、天龙路、汇贤路、吴都生态廊道南路、梨园路等市政工程建设,完善城区交通路网。
  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以运营理念经营城市,盘活主城区闲置楼宇、店面、国有资产等资源,推动股经社改革和资产运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外贸经济和星级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建设高端商务楼宇。加快推进佳和酒店、滨湖广场、嘉裕时代广场、凤凰综合市场、古楼康庄综合市场建设,支持吾悦广场、新亚太、驰恒国际广场、南浦国际等商业综合体做大做强,鼓励银泰等实体零售业网上网下同步发展,推进万达广场实质性运营。推动老城金十字片区提档升级见势见效,建设文化、购物、娱乐、餐饮特色街区,争创省级特色商业街、省级示范步行街。以滨江科技新区发展为契机,聚力打造火车站商圈、樊口豪威广场商圈,培育商业发展聚集区。开展“闻香识鄂城”活动,评选“老鄂城十大名小吃”,推出一批“网红店”。积极培育中央厨房、同城配送等新业态,鼓励共享经济发展,发展新个体经济,点亮城市“夜经济”,留住市井“烟火气”。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主场之责奋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持续推进“门前四包”、“垃圾分类”,加强餐厨垃圾收运处置,深入开展交通秩序、绿化亮化、市容市貌、车辆停放、小区物业等整治行动,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确保县域文明城市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深化“党建引领54321”治理成效,推动人才、资金、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下沉社区,形成畅通高效的治理系统和服务网络。完善网格化管理,做实精细化服务,强化信息化支撑,复制推广“网格驿站”“三方联动”“红色物业”等治理模式,擦亮“春满鄂城”“红色管家”“鄂城老兵”等志愿服务品牌,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广泛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争创全国基层治理创新试验区。加快“互联网+”应用,深化5g场景推广,推动社区智慧化建设,创建一批完整社区、未来社区示范点。
  (四)以“强县工程”为支撑点,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坚持以“五化融合”为统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渠道,各美其美、协调发展,着力建设望山见水忆乡愁的美丽江南田园都市,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锚定争创国家农业产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发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碧石渡中新开维绿色食品产业园、汀祖鄂姜农业生态园、长港中葱产业园、杜山海大水产科技中心建成投产。实施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推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打造鄂东水产品集散中心。建强拉长泽林鱼丸、预制菜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工厂。以嘉禾水产、富农食品、长港慕鱼等重点项目、企业和三山湖为依托,高标准建设空港国际武昌鱼产业园,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擦亮“武昌鱼”金字招牌,让武昌鱼游向世界。发展“三精农业”,推广万亩湖稻虾综合养殖模式,打造全国知名虾苗基地,推动明天生态园、洪林生态园、月梅农庄、黄金梨基地等282个生态农业基地发展壮大。支持春之染、樟嘉裕民、俊杰农业、祥农种养殖等713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认证推广,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品牌。依托冷链物流产业园、快递物流电商直播产业园,发展农村电商经济,打造中国小黄姜交易中心。
  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坚持“一镇一特”,依托产业、文化特色,着力打造长港农垦小镇、杜山武昌鱼小镇、泽林龙舟小镇、碧石八戒小镇、汀祖康养小镇、花湖临空小镇。坚持“黑白灰、淡雅素”的乡土格调,以峒山、岳石洪为示范引领,加强“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促进乡村建设规范有序开展。深入推进中心集镇和农村人居环境“百日整治”行动,大力实施“六清两改一管护”,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推广农民建房图集,共同缔造庭院式生态和美乡村。加快推进国省干道整治提升、城乡路网改造提档升级工程,启动凤凰山大道建设,建成“四好农村路”18公里以上,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发展。实施农田抗旱设施“三连”工程,修复农田抗旱设施,补齐水利短板。协同推进武黄高速改扩建、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机场高速二期、316国道改建、106国道延伸工程建设。推进“气化乡镇”、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汀祖马鞍山生态陵园建设。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优化镇村站点服务功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未来乡村样板点。
  稳步实施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实施“三乡工程”“乡村合伙人”“乡村创客”计划,吸引工商资本、人才资源等优质要素向农村聚集。树牢经营乡村理念,加快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乡村资产运营管理公司镇级全覆盖。建强区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现代企业化运营试点,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盘活现有林地、撂荒地、闲置民房等资源,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债务化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国营长港农场公司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高位推进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推广梁新屋、岳石洪村议事协商经验,构建“四个三”基层协商民主新格局。
  (五)以“三个面向”为基准点,实施文化自信提升行动。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坚持守正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区。
  着力构筑精神高地。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用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感染人、激励人。做实做优峒山党员教育基地,保护利用好贺龙军部旧址、凤凰“援越抗美”红色记忆馆、岳石洪革命烈士纪念园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鄂城好人、鄂城楷模、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向上的社会氛围。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建文明村镇。
  着力繁荣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功能,推进村、湾文体广场及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开展“送电影、送戏曲下乡”,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长港河水文化馆、武昌鱼文化馆、乡愁博物馆、旱龙舟文化馆等,发挥区级“三馆”、城市文化记忆馆功能,组织开展非遗传承培训,加强雕花剪纸、泥塑、牌子锣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加大吴王城遗址、明清武昌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程,深度挖掘古铜镜文化、武昌鱼文化、观音阁文化、葛洪中医药文化,擦亮“老鄂城十景”、“古武昌八景”名片,讲好“吴楚风韵”鄂城故事。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城市书房、书城、书廊、书吧,建设农村数字书屋,打造书香鄂城。推进全民健身,争创全省社会体育示范区。
  着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联合组建区级文旅投资平台,推动完美世界影视文化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实现“吴都·乔街”文旅项目开街运营,支持鄂钢创建4a级工业旅游景区,打造鄂东南地区网红打卡地。启动长港古运河流域生态治理及农文旅融合发展、长港水美乡村、汀祖四峰山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建设,加强与大地风景、九牛文化、钦成文旅、人民文旅等企业深度合作,支持三山湖-峒山、白雉山-四峰山-岳石洪片区争创4a级景区,塑造“一红一绿一特”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品示范带,建设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继续举办武昌鱼文化旅游节、长港农垦文化旅游节、泽林旱龙舟文化旅游节、四峰山登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将消费吸附在鄂城。
  (六)以“三大底线”为立足点,实施安全发展强基行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要从为全局计、为长远谋的高度,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坚守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底线。牢记“粮食安全靠自己”,做实“田长制”,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持续推进撂荒地治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着眼打造现代种业之城,深化与武汉大学合作,推进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技术成果转化,推进高农科技和中国香港乡村产业集团共建太空农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中国(鄂城)稻文化和粮食安全科技中心。依托万亩湖、武昌鱼原种场等水产繁育基地,培育优质虾苗、淡水鱼苗。强化鄂州稻田生态种养产业协会平台效应,创建稻田产业特色品牌。
  坚守流域安全和生态安全底线。落实“双碳”战略,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进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打造最美长江岸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餐饮行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推进道路扬尘治理,加强噪音污染防控,保持秸秆禁烧高压态势。实施三山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和花家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做实河湖库长制,加强示范河湖创建。扎实推进“林长制”,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木防治。开展省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
  坚守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底线。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依法打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政府债务管控,强化国有企业、政府平台公司债务风险防范,支持房地产平稳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邪教组织。深化双拥共建,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发挥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效能,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警”,深化“党建+公安+网格”社区治理模式,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让群众只进一门、只访一次,争创全省最平安稳定的区域之一。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建成凤凰、古楼小型消防救援站,打造城区10分钟消防救援圈。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开展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整治攻坚行动,深入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
  (七)以“十件实事”为落脚点,实施民生保障提升行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为牵引,推进民生事业发展进步,切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方百计稳就业。精心做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就业,落实困难人群就业兜底保障制度,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积极搭建用工平台,新建花湖经济开发区零工市场、西山街道火车站社区零工驿站,提档升级汀祖、泽林零工市场,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大篷车”、“民营招聘月”等专场招聘会,实现新增城镇就业至少7000人以上。紧盯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技能型专业人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创业补贴和创业贷款政策。完善区级劳动保障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农民工欠薪突出问题整治和劳动纠纷化解处置,营造和谐的用工环境。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困难人群兜底保障,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残疾人保障政策,加大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确保养老金、低保金等及时足额发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完成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三位一体”智慧养老新模式,打造以“幸福食堂+”为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品牌,创建全国养老服务先行示范区。加大“三留守”和未成年人关心关爱力度,认真做好老年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建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工作站。推动慈善社工事业发展壮大。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群团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将党委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品质提升工程,优化学前教育学位供给,启动市第